今天是2024年02月26日,星期一,欢迎您访问米乐M6官方网站业协会官网

行业新闻

农民工培训不能只有一份教材一个模式

信息来源: 汕头建设网  信息提供日期:2008-12-31   浏览:1057

     □73%的人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

  □近65%的人愿意接受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外出务工;

  □16%的人愿意回乡创业;

  □13.5%的人愿意回乡务农。

  年关未到,发生在大洋彼岸的金融海啸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迫使中国大陆这边成千上万的农民工提前扛着铺盖踏上了返乡的路程。

  在《农民日报》近日主办的“中国农民教育高层论坛”上,农业部科教司司长白金明透露了一项最新的调查结果:截至11月底,21个省累计外出务工农民达1.61亿人,返乡农民工已达1268万人,占总人数的7.9%。在返乡农民工人群中,有73%的农民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有近65%的人群愿意接受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继续外出务工。

  这份调查同时还显示了另外一些重要信息:在这些返乡的农民工人群中,有16%的人愿意回乡创业;有13.5%的人愿意回乡务农。

  一场金融危机让农民工培训问题跃至为国家层面不得不高度予以重视的问题。

  有关部门及时在第一时间作出了表态:我们应当密切关注返乡农民工的需求,切实抓好面向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技能,顺利实现再就业。

  目标已经明确,农民工培训如何适应多样化的需求,便成为全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农民工培训不能只有一份教材、一个模式

  农民工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历了由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开放的现代社会痛苦的转型过程,在此期间,乡村中一大批敢想敢闯的青壮年涌到城市打工谋生,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最原始的动力。

  脱离了土地、进入了城市的农民工,他们出现在建筑工地、生产流水线、居民社区、大小商厦以及一切可以接受他们生存的地方,他们头上的称谓虽然还没有去掉“农民”两个字,但实际上他们从事的岗位已经多种多样,多数与农业无关。

  有专家认为,迈出第一步,接受了城市文明,接触了现代生活的“打工仔”、“打工妹”,他们重新回到农村务农的可能性一般比较小,多数还是有继续外出务工的冲动。当然,也有部分积累了一定资金的“成功人士”,愿意回到家乡创业。

   对中国农业而言,这些良性信息预示着这次农民工返乡中蕴藏着一个巨大的机遇,那就是可以通过这个机会留住一批年纪比较轻,素质较高、现代意识比较强的重点人群。如果能及时有效地对他们开展创业技能和农业种养知识培训,留住他们就地转移,在农村的企业,包括农产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创业,留住他们在田地里生产,从事现代农业,这对改善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为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面对多种多样的需求,对农民工的培训绝不能一刀切,不能只有一份教材、一个模式。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曾一春提出,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以提升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经营技能为主要内容,培养新型农民;对转移就业的农民主要围绕城市化、工业化,以培训适应其城市生活能力为主要原则,另外,我们国家每年还有农村的新生劳动力800多万人,他们或留在农村,或者转移就业,都应该纳入农民工培训的范畴之中。

  职业技能培训要注入文化因素

  在厦门,一个名叫张芳的女大学生因其为打工妹创办了一所学校而受到社会的关注。

  从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张芳自己创办过一个电脑培训学校。在辅导那些从流水线上下来的打工妹学习电脑技术的同时,她知道了很多打工妹内心的最大愿望,那就是能成为一个可以坐办公室的文员。

  那么,怎么才能帮助这些打工妹实现自己的愿望呢?她发现,让她们掌握一门技能是容易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她们提升自信心、文化水平以及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于是,她自己想办法编写适应这些打工妹需求的文化课本、组织她们开展互助性的学习,甚至带她们去鼓浪屿、植物园、厦门大学游览参观等等。

  打工妹的气质在文化的熏陶下一点一点发生了转变,她们中的不少人由此在后来的竞争中得到了机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技能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技能不是惟一的,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软实力往往成为竞争的要素。因而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还应该在职业技术培训过程中注入文化的因素,帮助他们懂得一定的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切实提高素质。

  农村问题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提供过一组比较数字:2000年全民健康调查发现,城镇的人均寿命是75岁,农村只有69岁;而5岁以下的儿童死亡率和孕妇死亡率,农村都大大高于城市。

  “这三个指标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比较差”,党国英认为,“这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对农民教育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我们过于强调职业培训,而忽视了对农民的健康指导、生活指导。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文化、健康、卫生都是人力资本的要素,都是需要加强的。”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正中认为,农民工培训不能仅限于职业技能培训,还应该适时地转到创业型培训、提升人力资本的培训,发展融入性培训上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真正融入主流社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农民工培训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参与

  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培训项目的覆盖面一年比一年广。据了解,截至今年年底,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补助资金40.5亿元,共培训农民2000多万人。同时,带动地方投入农民培训资金30多亿元,培训人数达3000多万人。

  但是,与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发展相比、与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农民工培训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农民就业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任务艰巨。

  农民工培训不是农业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农业部会同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简称:阳光工程)的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2008年阳光工程认定的培训机构中,从性质上看,公办的占53.81%,民办的占46.19%;从部门分,农业部门占21.07%,劳动部门占35.19%,教育部门占24.80%,其他部门占18.94%。正是有了多方面的参与:阳光工程才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农业院校也应该是支持农民工培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柄生提出,应制订全面的农民培训规划,这个规划应以乡或县为单位进行,规划中要包含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农业院校要发挥人才优势,承担对农民教育培训的责任和职责,首先是积极参与培育教学;其次是对培训者进行培训;最后是鼓励大学生毕业后担任“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