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信息提供日期:2020-04-27 浏览:1279
对未来变与不变的思考,用一个方程式W=X*(A+B+C) 来表达 :W表示未来,X是变量,代表这次疫情产生的影响,A,B,C是三个常量,分别代表中国经济 “5时代”到来、“4动能”支撑高质量发展、“3要素”是建设企业应对选项。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经济和生活都带来了巨大影响,这是大家始料未及的,新的变化促使我们对未来进行新的思考。中国经济走势如何变化,新冠疫情对建设行业有何影响,企业应如何保持理性以谋划未来?
变与不变都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辩证的统一。我们应当把变与不变有机地统一起来,认识与把握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对未来变与不变的思考,我用这样一个方程式来表达:
W=X*(A+B+C) , W表示未来,X是变量,代表这次疫情产生的影响,A,B,C是三个常量,分别代表中国经济 “5时代”到来(经济增速在5%左右)、“4动能”支撑高质量发展、“3要素”是建设企业应对选项。
新冠疫情不期而遇
经济下行压力陡增
新年伊始,新冠疫情的冲击引发全球关注。从武汉宣布封城、疫情数字不断攀升、全国延迟复工复产,让本来就处在三期叠加、动能转换的中国经济面临更加巨大的下行压力。正可谓:“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这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未来方程式中的一个变量。
新冠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在进出口贸易和部分制造业、“吃、游、看、运、学”等消费类产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冲击,而因为停工停产造成的资金链紧张问题也在很多中小企业中蔓延。受疫情影响,大量建设企业出现了复工成本增加、质量安全隐患增加、生产要素组织困难增加、工期履约难度增加、工程建造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水平降低的不利情况,上述“五增一降”的困难局面无疑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巨大考验。
2003年的非典疫情,当时有一些人认为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应当调整经济发展目标。但是,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如此。在短暂的影响之后,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速度的阶段。这充分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韧性。尽管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环境,与2003年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系复杂多变,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但是从总体上判断,新冠疫情短期内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挑战,但是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
纵观人类发展,当代中国的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改革开放市场化的三大历史性进程不会发生逆转,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会改变。因此,新冠疫情虽然来势汹汹,对当前经济社会影响巨大,但是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疫情终将过去,影响微不足道。
这就像开车在高速路上远行,突然遇到一起交通事故,汽车抛锚停了半小时。这时,如果目标行程只有100公里,那么这半小时就有很大影响;但是,如果目标行程是1000公里,那影响就很小;如果目标行程是10000公里,那么这个半小时就可以忽略不计。目前,我国新冠肺炎防治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国除湖北省以外的其他省区市,以及湖北省内除武汉以外的其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数已经连续多日保持在个位数和无新增,总体呈积极好转态势。各地企业的复工率正逐步提高,其中上海、浙江已超过90%。可以预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中国经济正在逐步恢复到正常轨道。
新冠疫情对我们的影响,我的观点是:短期负面,中期平面,长期正面。2020年的中国经济,仍然是值得期待的,中国经济的未来仍然是充满希望的。
中国进入“5时代”
经济韧性仍然强劲
认识中国经济,不仅仅是看疫情这个变量,更要看方程式中的三个常量,要把握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首先需要关注的一个常量,就是中国“5时代”经济的韧性,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的大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密不可分,中国经济的大势要放在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或者政治经济格局中来衡量、来看待。
习总书记说过“太平洋足够大,能够容得下中美两国”,但是,美国人说“美国优先,太平洋有我们一家就够了”,美国人还说“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最核心的威胁”。这是目前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状态,而政治格局会引起经济格局的变化。我们应该认识到世界格局的变化,也应当认识到这将引出百年不遇的大变局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体量很大,发展很快。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速从两位数的增长,到接近10%的增长,再到现在6%的增长,且维持得非常辛苦。显而易见,中国经济正在趋势性回落,我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经济的“5时代”已经来临。
(中国近10年GDP走势图)
从实际数据来看,2019年中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3%,GDP2019年一季度增速6.4%,二季度增速6.2%,三季度增速6.0%,第四季度增速6.0%,2019年全年GDP增速为6.1%,经济增速已经逐步放缓,但是地产投资增速处于偏高阶段,2018年经济增长6.6%,其中出口和地产投资增速近10%。,2019年全年经济增长6.1%,其中地产投资增速9.9%。由此可见,如果2020年之后的未来五年出口和地产都进入更常态的增速,则隐含的经济增速会进一步有所降低。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经济已由“少年期”进入“成年期”,已不可能维持原来的高速增长,GDP增速的下降趋势不可避免。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趋势,但是并不需要过分忧虑。从绝对量上看,2018年相对于2017年GDP的绝对增量接近10万亿,相当于2000年全年的GDP总量,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即使只有5%增长率,但绝对增量仍然是巨大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增长了40多年,2008年我们打破了1972年以来美国第一,日本第二的世界GDP排名格局,连续10年稳居世界第二,经济总量已经积累到一个庞大的规模,很难再继续保持一个高速增长的步伐,需要调整姿态,进行结构性改革,增长的步伐必然会放缓,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每年增长的绝对量依然是巨大的。
再从全球经济格局中看,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的GDP增长分别为2.3%、1.4%、1.3%,德国GDP增长仅0.6%。相比较下,2019年中国GDP增长6.1%,同样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GDP增长也只达到5.3%,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处于世界前列。
(世界主要国家2019年经济增长图)
中国粗放型的增长要改变,就要进行结构性调整,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寻找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也会加速这个步伐。可以看到,疫情发生以后,政府积极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企业和有利于经济恢复的重要措施,很多地方政府也因地制宜,出台了许多应对之策。另一方面,这次疫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促使企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主创新和产品升级的重要,从而推动企业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经营理念、转变思维方式,转向精细管理、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与此同时,能够渡过难关的企业,则会获得新的发展机会,获得更多市场,也获得更多发展空间,从而加速新旧动能转化步伐。
经济转型加速
“4动能”支撑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城市群、大基建必将成为重要的动力支撑,也就是方程式中另一个重要常量,即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4动能”。
1、产业迭代。是指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新产业更新、老产能淘汰的情况,新旧产业迭代发展势必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同时也会给建设企业带来一定机会。
2、新兴产业。是指因为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创造出现了很多原来没有的产业,新兴产业通常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必将给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会给建设企业带来发展空间。
作为建设行业来说,关联度比较大,动力比较足的,也是最应该关注的是第三个动能——城市群的发展,以及第四个动能——大基建。所谓“大基建”,就是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的统称。这里说的“新基建”,是广义上理解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新时期下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和升级的新需求,同时还包括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体现创新、绿色等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型基础设施建设,例如特高压、高铁、城际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3、城市群。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2019年已经超过60%,较1949年末提高48.9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达到43.37%。目前,城市化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也放慢了节奏,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等)已过了快速增长时期。但是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空间依然是巨大的,以城市群发展为特征的新型城市化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城市化、城镇化、城市群这三个词体现了中国城市化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2006年“城市群”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2013年以来中央要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主体形态,2019年《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对我国12个大型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作出了评估,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经济份额超过40%。城市群一体化成为高质量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现阶段有8个城市群最值得重点关注,分别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这些城市群的规划,是建设行业应该关注的。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我们应该充分关注8大城市群的发展。
城市群的发展,会给我们的建设行业带来巨大机会。城市群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是互通,城市群之间需要有轨道交通、公路交通等,交通起来了,人才会聚集,产业会聚集。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所谓“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
4、大基建。这是一个非常具备发展潜力的新动能。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基建投资更是我国稳增长、补短板的重要举措,是逆周期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
实际上,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基础设施仍有较大建设空间,我国基础设施竞争力位列36位,交通类基础设施排名24位,公共事业类基础设施排名65位,人均基础设施水平还较低,尽管我们的GDP总量是排在第2位,但是我们的交通设施是排名靠后,各类的用水、饮水、卫生基础设施的占量和人均用电量排名,人均公路铁路网的密度、人均铁路里程排名都很靠后,这与经济总量是不相称的,这就是发展的空间。
随着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修复经济、稳全年增长成为当下议题,加大基建投入也成为对冲疫情负面影响、拉动经济回暖的重要手段。我们看到,自春节假期后,多地陆续发布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或推进情况,部署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5日,24个省市区公布了未来的项目投资规划,2.2万个项目总投资额达48.6万亿元,其中2020年度计划投资总规模近8万亿元。
此次疫情引发出城市医疗卫生、民生工程、社会治理等方面基建短板的补足,将会出现更多机会。5G通信网络建设、数字化建设、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产业链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将会成为2020年一大重点。
总之,产业迭代、新兴产业、城市群、大基建这四个方面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动能,而城市群、大基建这两大因素对中国建设行业来讲尤为重要,而在新疫情的倒逼下,相关需求增长会加快,行业也将出现更多机会。
建设企业应对
“3要素”必成选项
我们所处的世界大势都是一样的,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也基本是一样的,外部经济环境和疫情带来的负面效应叠加,给每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都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考验。宏观是我们必须承受的,而微观则是我们能够有所作为的。因此,每一个企业应对策略会有所不同。我认为,当今之势,对一个企业来讲,如何实现强身健体做好自己、如何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这三大要素是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1、强身健体。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企业好坏与大势无关,任何时候都有好的企业,任何时候都有倒闭的企业,就看你自己怎么做,把经营不好都归结于外部因素,那是无能的表现。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不断迭代,新冠疫情也给我们再一次敲响警钟,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体制机制时刻面临市场和新情况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这不仅仅是建设企业,而且是所有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建设企业来说,必须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相对的确定性,提高决策正确率,抓住发展机遇,化解各种风险。面对外部宏观政策环境变化和行业管理体制机制的滞后,我们必须眼睛向内,做好自己,这是强身健体的根本要义。
从计划经济到深化市场化改革,再到高质量发展转型,不同时期建设企业的发展要求、发展重点和路径是不同的。真正优秀的企业,应该顺应时代要求,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制订符合自己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策略,明确实际工作中的侧重点和突破口,只有做强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商业模式创新。借用德鲁克的一句话“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商业模式创新是建设企业应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挑战需要具备的重要因子。
目前,建设领域比较常见的商业模式创新,包括PPP、EPC、FEPC 、BOT、TOD等。其中PPP模式,因为有效的连接了政府和社会资本,由社会资本去整合社会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不仅推动整个经济发展,同时有效降低了政府负债,也成为这几年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广的商业模式。
2014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通用合同指南(2014版)》,大大促进了PPP模式在全国各地的快速推进。但是,PPP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并不意味着PPP已经“死亡”。我认为,PPP模式一要规范,二要发展,要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国家自2017年以来,出台了许多新的PPP政策,不断的纠偏,不断的调整,目的是让PPP回归其本源,发挥其作用。
PPP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了解PPP,首先应当关注PPP项目的“六个必须”:政府和企业必须长期合作,项目必须能够融资,企业必须出资并运营,政府必须规制和监管,参与各方必须合作共赢,使用者必须满意。
如何更好的化解和防控风险也是PPP模式下需要关注的重点。政府要控风险,降低政府债务,化解系统性风险;国企要降杠杆、减负债,改进考核办法,追求高质量发展;社会资本的基本属性是讲资本效率、讲收益回报。就当前市场实际需求看,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社会投资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投拓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商业模式设计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运营能力这五大能力。同时,也要注意防范政治法律风险、融资放款风险、建设履约风险、项目运维风险、收益回转风险等经营风险。
市场竞争,适者生存;市场竞争,强者生存。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实力的先知者、先觉者、先行者必将占得市场先机。有远见的企业,一定会认真研究PPP、EPC、FEPC 、TOD、BOT等新的商业模式,去占领市场高地。因此,作为一个建设企业,要实现合作共赢,要优势互补,要协同发展,必须着力商业模式的设计创新,创造出符合市场、政府、行业、企业需求的商业模式。
3、数字化转型。5G时代的到来,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伟大的管理革命,必将带来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这次新冠疫情更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的增强和需求的提升,特别是对于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建设行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尤其如此。
总体上讲,目前建设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绝大多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正处在“部门级应用”(信息化2.0)阶段,达到“企业级应用”(信息化3.0)水平的是凤毛麟角,“社会级应用”(信息化4.0)还是一种美好远景。 当前,挡在我们面前的主要有“三座大山”:一是IT技术与企业管理的“两张皮”(包括IT企业与建筑企业之间、IT企业与IT企业之间、建筑企业内部之间的“两张皮”);二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部门墙”(包括管理语言不统一、各业务系统规范不统一、平台顶层设计三个“不统一”);三是企业各层级各专业之间的“数据篱”(包括经济数据之间、经济数据与非经济数据之间、企业与产业链、生态圈之间的“数据篱”)。企业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和任务,就是要加快融化“两张皮”,打通“部门墙”,拆除“数据篱”,实现企业运营管理数据的融和通,大幅度提升建设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企业数字化转型,就是要通过现代数字计算与网络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信息互联技术与企业管理的真正融合,达到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管理效率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信息化、数字化的核心是计算,而计算的核心对象就是“数据”。企业数据的核心部分是企业运营管理的各类数据,是事物、过程、场景、行动源头产生的“原数据”。我把建设企业“原数据”分为三类:经济数据、非经济数据、产业链数据,这些“原数据”必须具备真实性、唯一性、精准性、有效性。原数据的这四个属性,要求我们在进行管理动作时,所使用的管理语言必须是统一的,是能够被相关方理解的,是可以用来交流互动的,最终都是要在组织层面融通的。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数据都是必须通的,企业运营,有时候要遵循一些本质的行业规律,也必须允许存在一些商业秘密。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通与不通,要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管理本质需求灵活变通,既要考虑共性,又要照顾个性,有对立也有统一。
(数据融通三圆图)
总体上讲,企业管理信化必须进行管理语言的标准化,必须制定统一的管理信息因子的数据编码规则,并且制定一套具体的应用操作规范,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融通”,实现数字化转型。
总而言之,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种管理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提高——再实践——再提高,如此反复循环,螺旋式上升。
平安建投应运而生
关注民生发力基建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站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之际,国家大力布局发展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之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建设投资的时代风口,平安建投应运而生。
平安建投于2019年12月19日正式成立,总部设于上海,是中国平安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致力于实现“两最一新”的发展目标:平安建投要成为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基建投资、建设和运营平台,成为保险资金和银行理财资金最主要的长效资产配置渠道,成为平安集团关注民生、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我们通过对市场、对基础设施领域进行了分析,平安建投的投资领域,从18个全景方向,又划定了9个重点方向,最终优选聚焦了“铁、通、城、环、园”5个投拓方向,即:铁路、公路、城区建设、环保水务、产业园区。我们对每个专业市场又做了进一步研判: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具有巨大空间,需要聚焦运输密度大、需求旺盛、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公路市场聚焦主干线扩建及城市群打通项目,收购优质存量项目等;城区建设需关注人口流入大、市场活力强的八大城市群的城市更新改造、智慧城市、5G科技等项目;环保水务市场聚焦城市污水处理、河道综合治理等领域的成熟运营项目及新建/提改等项目;产业园区市场则要聚集科技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转型升级产业和新兴科技产业园区等项目。以上这些基础设施领域的项目将会是平安建投投资的基本方向。
合则强,孤则弱。平安建投深化模式创新,通过“投、融、建、运”四位一体的新模式,着力于符合市场、政府、行业、企业需求的商业模式创新,实现资本、资产、资源这“三资融合”,协同共赢,实现中央提出的生产要素市场化最优配置,做提高生产力的促进者、推动者。平安建投将携手社会多方资源,扩大合作深度和广度,盘活存量资产,服务实体经济,降低政府负债,助力基础民生,共同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大势下,建设行业必须正确把握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正视一些不确定变量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变与不变中,认清自己,找准自己,发展自己。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当干旱来临时,探索者终能觅得甘泉。当黑夜来临时,坚定者终会迎来黎明。当冬天来临时,奋斗者终将赢得春天。希望每一个奋斗者,都能在变中坚守传承,在不变中创新发展,不忘初心,不避风雨,只争朝夕,奋勇向前,迎接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平安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