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2月13日,星期二,欢迎您访问米乐M6官方网站业协会官网

30周年专栏

协会30年创业故事征文--深圳经济特区最早拓荒者

信息来源: 米乐M6官方网站业协会  信息提供日期:2018-12-24   浏览:2812

深圳经济特区最早拓荒者

王义生

 

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排头兵”、“试验台”、“创新之都”,综合经济实力迈入国家城市“前三甲”之列。这个与深圳经济特区一起同成长、共发展的中建二局一公司深圳分公司,现在焕发生机,犹如南中国大亚湾畔的巨轮向着宽阔的大海扬帆起航。

初踏深圳特区的热土

在深圳市委大门前,有一座“孺子牛”雕塑,这头奋力拓荒牛埋首奋蹄,象征着深圳人的拓荒精神。

1981年,刚刚成立不久的深圳经济特区还是一个处处是鱼塘和荒草滩的边陲小镇。那一年6月,一支56人组成的建筑队伍悄然开进了这座荒凉的小镇。

当时首批进入深圳、退休干部翟光恒述说当年的情景:“所谓的小镇,就是一个村落,村中只有一条街,‘一个公园一只猴,一个警察看两头’是当时深圳市街景的写照。我们当初来这里的时候,在当地借了两栋活动板房,买锅造饭就开始了艰难创业”,“称中建二局一公司是深圳经济特区的拓荒牛,一点也不为过”,“当时深圳建设还没有起步,市里只有一个基建办,没有其他施工队伍,市委秘书长舒成友牵头领导城市建设工作,他非常渴望能打硬仗的中建二局一公司留在深圳,并依此为基础组成深圳建工局(相当于建设局)”。舒秘书长多次奔走国家建工总局(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最终中建二局一公司以第二工程处为班底,加上部分水电处、机运处和机关人员组成了深圳分公司,开始了长达37年的艰苦创业历程。

激情燃烧的岁月

深南大道是深圳经济特区最靓丽的风景线,这里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和流光溢彩交织在一起,处处弥漫着繁华的现代气息。特区第一座现代化的高级宾馆——物贸大厦,以自己企业命名大楼——中建大厦,当时亚洲第一高楼——地王大厦,国家钢管混凝土第一高楼——赛格大厦,国内第一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还有“中建一条街”——海丽大厦、锦绣大厦、罗湖管理中心,还有当年特区初期深圳市人大、市政协办公楼、深圳会堂、通新岭住宅区……无一不勾起当年拓荒者激情燃烧的岁月。三大核电站(大亚湾、岭澳、阳江核电站)、三座电厂(沙角B厂、月亮湾电厂、妈湾电厂)、四座地标性超高层(地王大厦、赛格大厦、城市天地广场、汉国城市商业中心)承载了他们的青春、智慧和汗水。

已是86岁高龄的退休干部赵梅生激动地说:“我们一听到这些口号感到特别振奋,经常以此来激励干部和群众。我们住的工棚是用油毛毡和竹竿、竹席、竹叶搭起来的,闷热又潮湿,白天虫子咬,晚上蚊子叮;有的拖家带口,孩子们没有照顾,从没有怨言。大家一提起‘我们是中建人’,代表着‘国家队’,不能让特区人小看我们,有的是劲往前冲”。

退休干部郭俊章回忆起:“记得1983年9月11日夜间,12级台风正面袭击深圳,工棚全部被毁,衣物被刮到铁丝网上。我们全身湿透,在大风大雨中露天里熬了一夜。当时我住的工棚也被吹跑了,只好把洗澡盆顶在头上挡雨,煮饭用的是工地废材,雨水淋湿了,饭也是半生不熟的。第二天一早,我们顾不上收拾自己东西,都跑到工地上整修设备,下午就正常开工了”。

退休项目经理魏常毅滔滔不绝说起:“深圳高温酷热、又经常下雨。当时工地上的工人全是自有职工,实行12个小时轮班倒,人停机不停。大家士气旺盛,不讲条件,拼命苦干。每天在烈日蒸烤下作业,大汗淋漓,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很多女钢筋工也像男工们一样,35厘米粗的螺纹钢扛起来就走”。

“深圳步伐”的创造者

是啊,这些早期建设者在荒山野岭上、沟壑池塘旁,腰杆挺直,脚踩大地,头顶蓝天,以钢筋做骨,水泥做肉,用智慧、汗水撑起一座座高楼大厦。

在特区第一高楼翠竹楼施工中,他们开创性地将唐山陡河电厂183米烟囱的先进液压滑模工艺,率先应用到民用住宅楼施工中,大大降低了模板的使用率,而且创造了新速度,翠竹楼1982年6月开工,1983年12月竣工,创造了3天一层楼的速度,最快达到了2.5天一层楼,平均3.5天一层楼,主体结构只用了123天滑升完”。时任市委书记、市长梁湘亲自批示“要出简报,要加案语,积极推广之,好得很!”,被《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光明日报》、《深圳特区报》均先后刊登此批示,称誉为“深圳的步伐”。此速度比之后的国贸大厦创造的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提前了4—5年。

“深圳速度”的助推者

他们不仅撑起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且创造了“深圳步伐”,为国贸大厦建设提供了建筑施工技术支撑、成就了誉为“深圳速度”的佳话。

当时亲历国贸大厦建设、退休副总工程师秦大松回忆道:国贸大厦建设者们在应用滑模施工中,历经多次试验、多次受挫后,时任副总指挥、后任深圳副市长的李传芳找到了中建二局一公司时任总工程师张传华与赵梅生(后任深圳分公司总工程师),我和这批技术骨干蹲点吃住在国贸大厦现场,与国贸大厦建设者们一同克服了滑模技术难题,享誉国内外“深圳速度”应该记上这一笔。

“深圳速度”的领航者

深圳地王大厦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深圳新地标,也是新的“深圳速度”代名词。建成之际的地王大厦便为亚洲第一高楼,世界第四高楼,目前是世界十大建筑之一,也是全国第一个钢结构高层建筑。

当时参加深圳地王大厦建设的彭华,经历了现代化建设施工管理,感触很多:我管理了8部室外电梯20多名机操工,采取两班24小时不间断地作业,垂直运载各种建筑材料、机具和搭乘施工人员。电梯组面对的多是日本人、香港人,他们很敬业,管理层、项目经理多不在办公室,经常出现在工地每一个角落,即使深夜施工,也有管理层查岗。管理手段非常严格,工人的习惯(包括现场吸烟)、施工用电、安全帽佩戴、个人防护用具等约束很严,不分管理员和工人,触犯哪一条规定就被罚款,三次被罚款就被驱逐出现场。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工作中,各种福利待遇、防暑品发放、夜餐保障很健全,各种劳保用品经常发放到手中,电梯哪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香港的维修工程师就出现在哪里,处理得很及时,一般小问题决不能由机操工自行处理。

1995年6月9日一大早,刚过完24岁生日的彭华与组员们整装待毕,排列整齐,在气球、彩带、鲜花和欢呼中,总投资30亿港元、68层的钢结构主楼、总高383.95米的地王大厦提前封顶了,也为年轻的深圳特区城市15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她与其他建设者们不分昼夜地工作,把国贸大厦“3天1层楼的深圳速度”提升到了2.5天1层楼的新深圳速度,续写了特区新辉煌和深圳新奇迹,彰显了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雄心和国际大都市的梦想。                              

来源:米乐M6官方网站业杂志(编辑:李林)